赤壁之战的相关军事地理学问题
对于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孙权同刘备联军一举破曹操大军于赤壁的著名史事,无人置疑。而就这一战役发生地点,历史上曾有多种提法。近年来,围绕赤壁之战古战场遗址及相关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不同的争论。争论主要集中在赤壁之战的地名,赤壁之战的行军路线,赤壁之战的军事战略地形,以及赤壁之战有关“风”、“火”等问题上,争论焦点归结到赤壁之战遗址问题上。于是便出现多种“赤壁说”,除蒲圻赤壁说外,还有武昌赤壁说、钟祥赤壁说、汉阳赤壁说、汉川赤壁说、黄州赤壁说等五种。但事实上作为三国古战场赤壁只可能有一处,笔者赞成蒲圻说,并就相关军事地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赤壁之战的几个关键地名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对赤壁之战的战事经过有详细记载,但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几个地名如“赤壁”、“乌林”、“夏口”、“樊口”、“巴丘”、“云梦泽”等的描述一带而过,给后人设下了许多疑点。
1、“赤壁”与“乌林”
《三国志》记载:“……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三国志?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甘宁传》:“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照上述史料记载可看出,孙刘联军与曹军初战于赤壁,曹军败退江北,屯兵乌林。之后,发生较大规模的乌林之战,曹军大败退守江陵。赤壁于长江南岸,乌林于长江北岸。
赤壁之战提及“赤壁”,却没有明指在何处。从含意上理解,“赤壁”为一种紫红色砂岩构成的地形,受断层构造控制,常分布在南方江河两岸,基岩矗立直插水中,人们常称之为“矶”。据有关历史、地理文献记载,湖北境内沿长江及支流汉水分布以赤壁命名的矶头有六处之多。包括汉阳县西南60里的临嶂山南峰赤壁,汉川县城西80里处的赤壁山,武昌县赤壁山,黄州城西北江滨的赤鼻矶,汉江流域的钟祥赤壁以及蒲圻县西80里的赤壁山。六处赤壁,谁为古战场遗址,单从赤壁这一地名的考证不能轻易作结论。更为不足取的是,以某地岩石赤不赤、红不红来考证赤壁古战场,实属无稽之谈。
按上所述, 考证赤壁古战场,必然涉及到另一重要地点——乌林。赤壁之战实际上包括初战于赤壁和决战于乌林两个阶段。据《三国志》描述,曹操军队赤壁战败后,退守江北屯兵乌林,与镇守赤壁的周瑜“隔江对峙”。以此看来作为赤壁之战的两个重要战场“赤壁”、“乌林”相距不远,并隔江相望。也就是说,只有与“乌林”相距不远,隔江相望的“赤壁”才有可能是三国古战场赤壁。从这个推论上看,“蒲圻赤壁说”和“黄州赤壁说”较为站得住脚跟。因为蒲圻赤壁山,对岸是洪湖乌林;黄州赤鼻矶,在江北,并列团风镇,古称乌林。但若按《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位于长江南岸,乌林位于长江北岸,蒲圻赤壁是“武赤壁”更为符合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
2、“夏口与樊口”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上段文字清晰地记载了曹军南下的行军路线和刘备退驻夏口的历史事实。曹操大军沿新野、樊城到江陵的同时,刘备由于长坂之战的失利,被迫放弃江陵,退守夏口,并与早已驻守夏口的刘琦及沿汉水至夏口的关羽水师汇合。此时东吴孙权屯兵柴桑。由于曹操兵多势众,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他一面集中水陆两军,沿江东下准备消灭刘备,一面又派人向东吴孙权下战书。由于局势的发展,迫使孙、刘必须考虑结成联盟。于是,孙权派出周瑜为左督,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从柴桑出发,领精兵三万溯江而上,进驻夏口,与刘备军队会合。设夏口为大本营,共同抗击曹操。然后“再进,与操相遇于赤壁”。
以上史料分析可知,赤壁之战不仅发生在樊口之上,而且在夏口以西。这就当然不是夏口以东与樊口隔江相望的黄州赤壁,而只能是夏口以西的蒲圻赤壁。
上一篇:美女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下一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renwen/259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renwen/2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