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与头足类动物
奥陶纪的命名颇有些戏剧性:1835年,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建立寒武纪时,泛指整个早古生代及其那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同年,莫奇逊(R.I.Murchison)研究英格兰的同一地区的这套地层,提出了志留纪的称谓,指早古生代地层的大部分。这样,两个名称涵盖的内容在时限和地层上有很大一段的重复,造成应用上的困难和长达50年的争论。后来,地质学家拉沃斯(C.Lapworth)提出建议,将原称寒武纪或志留纪之间的重复部分另外取名奥陶纪(Ordovician,威尔士一个古代民族的名字),从此,才有了早古生代地球发展史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先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谈到奥陶纪就不能不涉及鹦鹉螺,因为这种动物在奥陶纪的海洋中非常繁盛。鹦鹉螺属于头足类动物,而头足类全部生活在海洋中,从浅海到大洋深处,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它们的踪迹。如果我们把无脊椎动物称作低等动物,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为高等动物,那么头足类就是低等动物中最高极的种类。在生物分类位置上,头足类被称作头足纲,包括乌贼、章鱼和鹦鹉螺等。它们的身体两侧对称,头部极其发达,具有一对锐利的眼睛。之所以称它们为头足类,是因为它们的头和足部全都发育在身体的同一侧,足在头部的口周围分裂成8-10条腕或触手,能够捕抓猎物、抵御敌害。头足纲属于软体动物门,因此也具有壳,只不过有的种类壳在体外,有的种类壳在体内或者退化消失。头足类具有由头部神经节组成的脑,雌雄异体,因此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头足类都是在无脊椎动物中与众不同、非常进步的生物,它们从寒武纪时就已出现,迅速在奥陶纪发展成为海洋中的一霸。
奥陶纪海洋中分布最广的头足类是角石。角石具有坚硬的外壳,顾名思义,角石外壳的形状象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或盘卷的。角石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壳的直径逐渐变大,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的壳,最后着生在壳体最前部,形成住室。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气室对角石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角石死亡以后,肉体通常很难保存,只有硬壳才能够保存成为化石。角石壳的外表不一定都是光滑的,许多种类壳的表面发育有不同的纹饰,如结节、瘤、各种横纹、竖纹等,体内隔壁、体管等构造也很不相同,它们都是重要的鉴定依据。我国角石化石资源非常丰富,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鄂尔多斯角石、阿门角石、灰角石;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震旦角石、盘角石、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属种,它们长期以来被有效地应用于划分对比地层。
头足类的另外一族-菊石将在中生代大量出现并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一篇:地球经历过几次冰期?
下一篇:志留纪和笔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ludi/1508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ludi/1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