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学领域的英才-赵亚曾
中国地学领域的英才-赵亚曾
赵亚曾,1898年生于河北蠡县,1929年11月在云南不幸去世。
1917年为北京大学预科生,1919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3年大学毕业。在北京大学期间,赵亚曾受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葛利普(A.W.Grabau)和李四光的影响很大。
赵亚曾在地质调查所实习期间工作十分努力,为此得到该所所长翁文灏先生的很高评价,在地质调查所的6年间,赵亚曾深入到许多偏僻的山区,进行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他在短短的6年中,一共发表论文和专著18种,100多万字。其中《中国长身贝科化石·卷上》、《中国长身贝科化石·卷下》和《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石燕化石》3部专著被国内外同行奉为有关石炭纪、二叠纪长身贝类和石燕贝类的经典之作,成为后人研究有关化石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他所主张的以3个主要因素,即贝体轮廓、外表装饰和内部构造为依据,对腕足类进行分类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关于将内部构造形态作为主要分类要素的观点,较当时采用单一的形态特征为主的分类,显然是一重要进步。
在地层学上,赵亚曾对建立华北含煤地层层序、时代归属和对比方面也做出重要贡献。他认为中国的含煤地层不属于下石炭统,而与苏联的中石炭统(莫斯科统)和上石炭统(格热列统)可以对比。赵亚曾得出结论,华北主要含煤地层可分为两部分,下部叫本溪系属中石炭统,上部为太原系属上石炭统。差不多同时,李四光通过筵科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他们共同撰写了一篇十分重要的论文,确立了华北主要含煤地层为中石炭统-本溪系和上石炭统-太原系。这一结论为地质工作者普遍接受。
除此之外,赵亚曾对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划分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峨眉山的地质在中国很具特色和代表性。1929年6月赵亚曾利用野外工作间隙,花了5天时间攀登峨眉山,完成了一幅地质图和一个地层剖面图,还发现了化石。在这短短的5天内,他不仅将峨眉山地层划分清楚,而且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峨眉山的地质构造。这是中国地质界早期最突出的成果之一。瑞士著名地质学家赫母(A.A.Heim)博士也对赵亚曾的这一成就倍加赞扬。1929年8月,赫姆在两位中国同行的陪同下,花了更多的时间研究峨嵋山地层,尽管他的工作是在赵亚曾的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但其主要结论仍然没有超过赵亚曾。
在大地构造方面,赵亚曾在我国发现了阿尔卑斯型的“飞来峰”地质构造,揭开了龙门山深断裂的奥秘。发现了二叠纪石灰岩逆掩在侏罗纪含煤地层(后来确认是上三叠统)之上,形成了一系列飞来峰。纠正了赫姆关于峨眉山不存在阿尔卑斯型“飞来峰”构造的认识。同时,赵亚曾还指出白水河地区存在一个东北-南西向的大断裂,这就是后人所指的控制着华南西界的龙门山深断裂。1929年11月,在云南昭通遇土匪抢劫,惨遭杀害。
上一篇:中国地学领域的英才-袁复礼
下一篇:中国地学领域的英才-孙云铸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kepu/dili/338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dili/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