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4-1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地新疆吐鲁番市东南40公里,高昌故城北部。1957年被列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分别为火焰山乡所在地两个相邻的居民村的名称。“阿斯塔那”汉名为“三堡”,是维吾尔语“首府”、“都城”的意思,是因靠近著名的高昌故城而得名。“哈拉和卓”,相传是古维吾尔王国一位大将的名字,他死后,人们称其生前驻地为“哈拉和卓”,汉名为“二堡”。

  这里原是一片茫茫戈壁,整个墓群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左右。由于气候干燥,墓地的地下水位深达地下20多米以上(墓室底一般在地下3-5米之间)。这些自然条件使墓内的千年遗物以及古尸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自1959年到1979年在这里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400多座,出土文书、丝毛棉麻织物、墓志、钱币、泥塑木雕俑、陶木器皿、绘画、农作物、瓜果食品等各种历史文物约10万件。

  历次发掘出土的文书拼合整理后可读的约2000件,其中大多数是世谷文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975年,国家文物局将这批古代文书按照时代先后进行了整理,编辑成10册,定名《吐鲁番出土文书》陆续出版。

  历次出土的丝、毛、棉、麻织物近1000件,色泽鲜艳,图案新颖,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这些物品大部分来自祖国内地,也有一些是波斯的丝锦和新疆本地的产品,表明新疆在晋——唐时期已经有了本地的丝绸纺织业,为研究中国纺织发展史、新疆地区古代纺织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标本。

  墓中数以百计的千年古尸,是研究历史上新疆民族的种族、民族特征及其融合过程的珍贵的人体标本。

  墓中所出土的最早的有纪年的文字资料是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翟姜从栾奴处买棺一口的契约木简,最晚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的文书。说明这片墓地的时代是在公元3—8世纪之间。死者身份各异,汉族居多,也有古代车师、匈奴等西域少数民族。唐代名将张雄及其子张怀寂就葬于此。

  墓内一般为夫妻合葬,有的1男2女或3女,此外也有少量的单人葬,说明当时这里曾盛行家族葬组成,依据辈分不同,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墓葬形制以斜坡墓道、洞室墓穴为主,早期还有竖穴偏室墓,地面一般都有砾石封土。古尸本身因气候炎热干燥而均未腐烂,成为“天然木乃伊”。皮肤皱缩,内脏缩小变薄,重量因脱水而大为减轻。有的干尸睫毛、眼珠还近乎原状,完整性不在古埃及木乃伊之下。这些尸体大多数是直接停放在苇席上,也有使用木棺的。1973年发掘的506号墓还出土过一件奇特的葬具——纸棺。

  本文标题: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ngdian/lvyouz/729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ngdian/lvyouz/7291.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