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之走进有意义的学习(4)
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是这样一种教法——
老师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快?然后假想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亚里士多德一样,都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快。于是,老师开始做演示实验,努力地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观念。最后出示结论: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改编自吴娴,《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选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2001 年出版)
虽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可以掌握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但整堂课全都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地实施,学生的自主性并没有在学习中得到体现,学生也很难感受到思维过程的趣味性。
这样的课堂把有趣、有用、有效三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认为它们不可兼容。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之下,我们的教育在有趣、有效、有用三者之中通常会选择有用,更关注学生是否能掌握知识以应对考试,而牺牲其趣味性和有效性。事实上,这种以牺牲有趣和有效换来的有用往往是单维的、短期的、静止的。
(二)今天——在进步的基础上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新课程的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内化、践行。教师们认识到“有趣、有效、有用”三者的关系并不一定对立和矛盾,而可以共存和兼容,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
在新课程改革下,同样的一堂物理课,却可以选择和以往风格迥异的另一条道路,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案例 5] 一堂物理课(二)
基于与案例 4 中相同的导入材料,老师介绍了那段有趣的历史之后说:“我通过对大量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确实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你赞成或者反对我的观点都可以,但要找证据讲道理才能让我信服。”
学生们思考或讨论后开始发表各自的观点——
学生1 :“老师,我可以做一个实验反驳你!”她两手拿着两张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纸片,说:“我右手的纸片比左手的轻,你看我放开它们(说着顺势放手),右边的纸片先落地,所以老师你的看法不对!”
老师摇摇头:“你这样不科学,凭什么说右手的纸片比左手的轻呢?我就说它比左手的纸片重!不行,我不服!”
学生2 :“老师,同一张纸片平分成两半,他们一样重吧?”老师点头称是。“那么,我将其中一半揉成纸团……”说着学生顺势释放纸片和纸团,结果纸团先落地。
“不行,不行,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偏袒纸团呢?不公平!”
学生拾起纸片和纸团,想了想,答道:“我再做一次,请看好,它们高度一样……我同时放手……”
“哦,在同一高度释放,同时释放!公平!”
“老师你看,结果还是纸团先落地!”学生很高兴,老师赞许地点点头。
学生3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看法都不对!我可以做实验证明!”
“大纸片是小纸片的一倍,我把小纸片揉成团,同时释放,发现小纸团下落得快,说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看法都不对!”学生们都试着做这个实验。
当大家都认可这个实验结果时,学生4 说:“同样是大纸片和小纸片,不同的是,我竖着同时释放它们,你看,结果它们几乎同时落地!”说着,该生又重复做了一遍,结果还是两张纸片几乎同时落地。面对这个实验结果,刚才发言的学生3 瞪大双眼看着纸片,连连抓头。
“好!问题越来越有趣。同样大小的两张纸片,以不同的方式释放,得到的结果互相矛盾。大家想想该怎么解释呢?”此时教室里一片沉默。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正进行紧张的思考,久久没人做声。
老师开始总结:“刚才大家做的实验有力地反驳了我的观点,我服了,打算放弃这个错误的观念。可是,为什么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的多数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让我们回到刚才两位同学的实验带出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伽利略说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不考虑空气阻力!而在实际生活中物体下落时是要受到空气阻力作用的。在刚才那两位同学的实验中,相同的大小纸片以不同的方式同时释放,受到的空气阻力就不一样,实验结果也就不同,这里面有看不见的空气阻力的影响。科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因而猜测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影响了物体下落的快慢。于是伽利略推想,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那么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应该下落得一样快。近代在真空中做的实验也证明了伽利略的推想是正确的。”
在这堂物理课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通过实验挑战教师观点的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让学生以一种快乐有趣的方式轻松地获得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培养了质疑精神和探究能力,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一定比灌输式的被动接受更为长久稳定,更便于迁移和发展。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当我们反思这五年的教学实践时,仍能发现一些困惑和偏差。如有的教师感到难以将追求“有趣”、“有效”的过程和实现“有用”的目标统一起来,因此采取“打补丁”的方法,在“有趣”过后又用过去的灌输的方法恶补知识,以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这样难免会造成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内心困惑。再如在追求“有趣”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从过去为了追求单维的“有用”牺牲“有趣”、“有效”变为只强调趣味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质量。
[案例 6] 一年级上册《 0 的认识》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 0 ”,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其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 0 又像什么?
上一篇:学生学习之点燃学习的动力
下一篇: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kegai/2776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kegai/27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