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之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3)
管理的根本精神是“民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这是管理的核心目的。
但是,无论“民主”管理多么美妙,它总还是需要一些辅助策略或前提条件。如果说“技术”是民主的辅助策略,那么,“教师威信”则可以视为“民主”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解释:敬畏而喜欢
一个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与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让他的学生敬畏而喜欢这个教师。
教师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
学生凭什么敬畏教师?敬畏的原因可能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推荐一些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敬畏与喜欢是两个基本要素。
二、案例
我们提供三份案例:一是电视剧“大宅门”;二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三是鲁迅的“藤野先生”。
案例1:影视资源:“大宅门”
在《大宅门》里,有两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一位是白景琦的母亲(斯琴高娃主演),另一位是白景琦的老师季宗布(张丰毅主演)。第一天上课,景琦照旧在门上放了一瓶墨汁准备捉弄老师。没想到季老师来到门外并不推门,叫景琦出来。景琦犹犹豫豫地走到门边,不敢推门。季先生一脚踢开门,墨汁全泼到景琦脸上。后来,景琦和老师比赛失败:他用两只手掰不动季先生的一根手指头。再后来,景琦见识了老师对《庄子》的任何一处倒背如流,终于心服口服,听老师管教。季老师的理论是,“听话的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长大了也未必没出息”。
那么多家庭教师都被白景琦赶走了,可是季宗布老师却凭借他的“功夫”让白景琦“折服”。中国的“功夫”是双关语,季先生的确是有“功夫”的人,但他的“功夫”不只显示为“武功”,他尚有“文才”,季老师是有实力的人。
案例2:“爱心与教育”
1999年李镇西老师出版《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至今在中小学领域都在发生影响。翻开这本书,有一句话立刻跳出来: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故事在中小学老师那里流传,下面这则事尤其让人心酸:
安妮是初一下学期从外地转学到班上的。她身材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学习较差还常请病假。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爱迟到。我曾把任安妮的母亲请来,问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困难。她母亲说,没什么,就是任安妮动作太慢。我多次找任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没有看到成效。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外面。大约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近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
两节课后,安妮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我很吃惊,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我同意她回家休息。
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这时,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可能任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
过了两个星期,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自己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李老师好!”
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李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
我心里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跌落在地上。20分钟以后,我和十几个学生赶到殡仪馆。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声音对我说:“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
安妮的母亲说:“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为了让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谢谢您啊,李老师!任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李老师,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她就这么……”
这些话让我心如刀绞。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
我忍不住哭起来。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写给安妮》。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赞我“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时,我总是在心里感谢永远14岁的任安妮,因为她那一双怯怯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后来李镇西老师的管理经验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
近几年来,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不是所谓的“爱心教育”,而是民主教育。
他认为,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这意味着班级管理的“法治”代替“人治”
在班主任工作中,李镇西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人治”。因为“人治”,教师很累,学生很苦;因为“人治”,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为“人治”,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因为“人治”,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使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了一句空话。
于是,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90级一班进校开始,李镇西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法治”管理。
他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八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还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对班主任订下许多制约规定。《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管理智慧显示为:最初以“爱心与教育”成名,后来以“民主与教育”成家。
案例3:“鲁迅最敬畏的那个老师”
鲁迅活了一辈子,骂了很多人。直到临终前,鲁迅都建议他的家里人:假如有人和你谈宽容,你不要接近他。在他看来,那些谈论宽容的人都是假情假意的人,他不相信那些人。鲁迅说:对于敌人,我一个人也不宽容。
鲁迅骂过好多人,但他几乎没有骂过一个日本人。鲁迅何以骂了一辈子,但是没有骂过一个日本人?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至少有一个原因是:他最敬佩的老师藤野先生是日本人。
什么叫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从哪里来?你去看看鲁迅写《藤野先生》,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教师威信,你就知道教师的威信从哪里来。
藤野先生估计鲁迅听课比较吃力,就跟鲁迅说:你把你的讲义拿给我看。鲁迅就把他听课笔记交给藤野先生。几天后,他把笔记本拿回来一看,藤野先生在他的笔记本上做了那么多的批注、补充和解释。
你看,现在大学有哪些教师还可以像藤野先生那样给学生的听课笔记做批注、补充和解释?
二、案例
我们提供三份案例:一是电视剧“大宅门”;二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三是鲁迅的“藤野先生”。
案例1:影视资源:“大宅门”
在《大宅门》里,有两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一位是白景琦的母亲(斯琴高娃主演),另一位是白景琦的老师季宗布(张丰毅主演)。第一天上课,景琦照旧在门上放了一瓶墨汁准备捉弄老师。没想到季老师来到门外并不推门,叫景琦出来。景琦犹犹豫豫地走到门边,不敢推门。季先生一脚踢开门,墨汁全泼到景琦脸上。后来,景琦和老师比赛失败:他用两只手掰不动季先生的一根手指头。再后来,景琦见识了老师对《庄子》的任何一处倒背如流,终于心服口服,听老师管教。季老师的理论是,“听话的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长大了也未必没出息”。
那么多家庭教师都被白景琦赶走了,可是季宗布老师却凭借他的“功夫”让白景琦“折服”。中国的“功夫”是双关语,季先生的确是有“功夫”的人,但他的“功夫”不只显示为“武功”,他尚有“文才”,季老师是有实力的人。
案例2:“爱心与教育”
1999年李镇西老师出版《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至今在中小学领域都在发生影响。翻开这本书,有一句话立刻跳出来: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故事在中小学老师那里流传,下面这则事尤其让人心酸:
安妮是初一下学期从外地转学到班上的。她身材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学习较差还常请病假。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爱迟到。我曾把任安妮的母亲请来,问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困难。她母亲说,没什么,就是任安妮动作太慢。我多次找任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没有看到成效。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外面。大约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近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
两节课后,安妮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我很吃惊,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我同意她回家休息。
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这时,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可能任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
过了两个星期,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自己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李老师好!”
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李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
我心里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跌落在地上。20分钟以后,我和十几个学生赶到殡仪馆。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声音对我说:“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
安妮的母亲说:“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为了让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谢谢您啊,李老师!任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李老师,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她就这么……”
这些话让我心如刀绞。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
我忍不住哭起来。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写给安妮》。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赞我“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时,我总是在心里感谢永远14岁的任安妮,因为她那一双怯怯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后来李镇西老师的管理经验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
近几年来,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不是所谓的“爱心教育”,而是民主教育。
他认为,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这意味着班级管理的“法治”代替“人治”
在班主任工作中,李镇西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人治”。因为“人治”,教师很累,学生很苦;因为“人治”,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为“人治”,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因为“人治”,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使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了一句空话。
于是,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90级一班进校开始,李镇西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法治”管理。
他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八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班规》还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对班主任订下许多制约规定。《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管理智慧显示为:最初以“爱心与教育”成名,后来以“民主与教育”成家。
案例3:“鲁迅最敬畏的那个老师”
鲁迅活了一辈子,骂了很多人。直到临终前,鲁迅都建议他的家里人:假如有人和你谈宽容,你不要接近他。在他看来,那些谈论宽容的人都是假情假意的人,他不相信那些人。鲁迅说:对于敌人,我一个人也不宽容。
鲁迅骂过好多人,但他几乎没有骂过一个日本人。鲁迅何以骂了一辈子,但是没有骂过一个日本人?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至少有一个原因是:他最敬佩的老师藤野先生是日本人。
什么叫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从哪里来?你去看看鲁迅写《藤野先生》,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教师威信,你就知道教师的威信从哪里来。
藤野先生估计鲁迅听课比较吃力,就跟鲁迅说:你把你的讲义拿给我看。鲁迅就把他听课笔记交给藤野先生。几天后,他把笔记本拿回来一看,藤野先生在他的笔记本上做了那么多的批注、补充和解释。
你看,现在大学有哪些教师还可以像藤野先生那样给学生的听课笔记做批注、补充和解释?
三、讨论:怎样做班主任?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最基本的要素,正如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要素。对社会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的家庭美满了,这个社会就比较美满;对学校来说,如果一个一个的班级有生机了,这个学校就比较有生机。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民间英雄”:一个是魏书生,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
魏书生的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李镇西的关键词是“爱心”。万玮的关键词是“计谋”,这个词听起来来有点像“搞阴谋诡计”,但万玮本人称之为“与学生斗智斗勇”。
他们三个人的差异和特色在于他们三个人所秉持的管理精神不太一样。
万玮的管理精神大体是以“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尽管万玮老师的做法引起一些非议,但一个年轻的教师,能想那么多的办法成为一个让学生敬畏的班主任,也不容易。
如果说万玮的管理精神显示为“兵家为主”,辅之以“在爱的前提下”,那么,李镇西的管理精神则直接显示为“儒家为主”或者叫做“以爱心为主”,并以“思想”者的魅力辅助之。
儒家讲“爱”,所谓“仁者爱人”。这正是李镇西的管理闪光的地方。但对那些年轻的、新上任的班主任来说,万玮老师的“法家”策略似乎更管用,倒是李镇西老师的“儒家”策略比较困难。李镇西老师的秘密在于,他不只是有“爱心”,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是一个“思想”者,他是一个难得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像他这样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不会太多。尽管近年来推出了上海的黄玉峰、深圳的严凌君、山东的韩军等人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但这样的教师仍然寥若星辰。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班主任策略虽然比《班主任兵法》更有境界,但也因此而更难模仿。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学习班主任的经验,那么,解决紧急的问题可以学“万玮”,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学“李镇西”。
当然,除了李镇西和万玮之外,还有另外的经验,至少有魏书生的经验。与万玮和李镇西两人不一样,魏书生的管理精神大体显示为以“法家”为主,兼及“道家”。
法家讲究的是“制度”,道家讲究的是“自治”。魏书生的班主任经验虽然也遭受某些人的非议,但最具有现代意义的班主任经验,可能既非万玮的《班主任兵法》,也非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而是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从时间上看,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原始”,属于“早期探索”,但历经周折之后,真正有效的经验,又折回到魏书生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关键的词语是两个:一是“制度管理”;二是“自我管理”。
上一篇:教师成长之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下一篇:教师成长之教师的教学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kegai/2774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kegai/2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