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如何根据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组织教学
以前一谈到人文地理,老师们老觉得特别难,同学也觉得特别枯燥,有点像政府报告似的,条条框框的东西比较多,很多政策性的东西比较多,学生学起来,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也比较多,就觉得非常的枯燥,在旧的教材里面,体现得特别的明显。那么新课程以后,包括我们对老师的一些了解,包括我们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我们发现,这一块确实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从内容上,理念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上面,我们都发现了变化特别大,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特别大的空间,让我们更好的组织教学。
实际上难度也提高了。以往学生记背的东西,现在要用一种案例式的方式把的它表示出来,对于老师的把握教学、搜集案例、指导学生的探究,这些要求都提高了。所以现在的老师,根据这样的特点,就开始尝试着从身边,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入手,寻找一些案例,在解决人文地理问题当中,提供一些思路。
1.目前实验区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课标的把握和理解上不准确;突出案例教学,以什么为例,或者举例说明,那么这些案例的选取,难度比较大。对同一个案例如何进行处理,才能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能体现课标的要求,同时又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联度比较大,他又能够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的这样一些案例,那么这个也要花去老师们比较大的一个时间,所以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这个课时的安排上,现在都会出现一个相对比较大的矛盾。
2.教学内容选择是难点,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什么叫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这里面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对课程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这四个方面做出合理的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来对教材进行解读,也就是说,依据知识点,能力要求,以及过程与方法,来寻找教材当中的落脚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对应的,或者不恰当的内容,我们要求老师们一方面是删减,一方面是增补。所谓删减是要求老师们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做减法,那就是说与课程标准要求或者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原则上不纳入教学内容,所谓增,主要指的是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符的,不相符合的内容,我们要选择能够替代的,能够体现课标要求的这样的案例来落实。
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过去我们从心理学上讲,生活体验一定是先了解身边的,然后再重新认识中国的,再到世界的,现在随着网络和媒体的发展,实际上学生有的时候是会跳跃空间去了解的,可能不知道中国偏远的地区发生了什么,但是他马上知道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发生的大事,所以说,在获取教学资源的时候,我觉得身边的固然重要,但是可能对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来说,可能媒体给我们的一些共享资源,比如说新闻联播,会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某个什么事情,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个地区的人能够理解,这样一个资源可以跨区域的共享。
3.怎样开展决策型教学
人文地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开展决策性的教学,因为可能很多内容都有这样的一个含义在里面,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课例来帮助老师们梳理一下如何在人文地理当中,开展决策性教学。
北京的农业发展点啥,实际上就是个对应着我们农业区域或者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一个教学的重点来展开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决策的主题。现在我们看,这节课决策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个农业的经营者他要决策,我这块地,我今年种点什么,还有一个决策者,可能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从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来看,北京整体上种点什么是比较合适的。
张悦老师已经带领着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在决策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需要补充的是,在农业进行决策的时候,首先第一考虑的目标,如果是一个农业经营者来说,它第一考虑的目标就是我在这块地上,要产出最大的一个收益,尽管现在中国农民已经不用交农业税了,但是他也希望在有限的土地上,能够利用好,创造出他更好的一个土地利用价值来,效率是第一位的,或者效益是第一位的。
其次,还要考虑如果是一个产品它的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性比较大的话,它就要考虑多种经营,比如说某一个经营今年可能市场价格非常好,也许明年就不好了,这的时候,假设是果树,果树不能今年我栽了这个橘子了,明年我不想栽了,再换别,明年我就不长,它要有一个结果的一个周期。这样的话,就要考虑多种经营,多种经营的结果就是什么呢?让它在变化的市场的情况下,总会有一些产品能够卖得较好,这样平衡一下卖得不好的产品的损失。
所以这也是一个决策要考虑的,农业经营学要考虑的。此外,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可能比农业经营者决策多考虑两种效益,一个是社会效益,还有一个是生态效益。比如说政府在考虑北京郊区的农业种点什么的时候,他可能要,我是不是能够提供比较充分的就业机会?如果一项农业生产吸纳的劳动力比较少的话,应该说在中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与求的情况下,收益不好,我们希望能够尽量吸纳一些劳动力,这是一个。
再一个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效益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就是我这样的一个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是不是能够在地区性生态环境问题上有所好转,如果有所好转,尽管我的经济效益目前不是最高的,但是我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所以农业决策可以分为两个决策者,政府和个体。此外,还要考虑近期和远期。远期是一个综合的安全性问题。
此外,除了经济效益,还要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说,一堂课要把这个问题讲全的话,是挺难的,但是结合一下张悦老师的课,就讲一个点上,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点都给铺展开来。
这是人类在做一个决策,或者我们教材中这一件事物本身决策过程的一些要素或者因素。我们现在把它转化成课堂上的行为,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一个决策型的活动,可能会遇到这些方面的问题。比如说,要设计一个情境。要有一个任务,或者任务驱动。在这个任务完成过程中,我们会需要很多的信息、资料,另外,完成任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方面。这些就构成了我们一个教学。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决策的活动。这人文地理的教学,确实和这个决策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我们从字面上看,很多都是区位的因素。工业区位,农业区位。实际上,我们研究区位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产生一个决策,考虑到这么多的因素之后,产生一个决定,就是解决问题。
人文地理决策主题较多,决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多设计决策的情境让学生比较,多数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的决策因素是不一样的。
这个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要想做出这种决策,首先要有一个情境,当然后续的可能要提供资料,还要组织活动,但是首先要有教学的情境,我们希望这个情境更多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越贴近真实越好,这样的话,学生也好接受,然后我们也觉得这个情境有意义。在学生要考虑很多因素,然后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不管作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管理者,他遇到的决策的干扰因素都是复杂多样的,同样两个出行的人,出行的决策不一样,所以在一个复杂的决策的情境之下,我们可能设计这情形就是一个相对简单化的,我们能得到一个决策的结果,我觉得最好的情况应该是多设计几种决策的情形,让学生比较,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起主导作用的这种决策因素是不一样的。
人文地理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反映出它影响事物的因素是多要素的,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要素是发生变化的,在多要素当中,某一个要素又是一个主要的要素,那就是说,我们在决策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很多很多的资料,让学生在这些资料当中,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决策的任务,所以说,在人文地理的课程设计当中,教学设计当中,资料的运用又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4.在决策中要用到许多资料,怎样在人文地理教学中运用好资料?
地域文化差异,可以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地域的生产生活文化,就是这个地方人住什么房子,种的什么田,从事了什么样的产业,这是生产生活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这个地方的制度文化,这个地方是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还是共和的国家,等等。当然制度包括各种大小不同的层次了;第三个层次就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一些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比如说宗教和艺术产品、文学作品等等,一个地方的问题从三个层次上展开的话,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分别来展示,但是也可以用一个典型的一个景区或者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或者是一个典型的景观就可以把这个文化三个层次综合展现出来。
下面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山西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例子。我们来看这两张照片,这两张照片反映的是山西柳林盘子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物产,盘子是什么呢?盘子就是左边这个图片这样一个移动式的神龛或者移动式的一个庙宇,每年春节、十五左右,柳林地区不同社区的人就会把自己这种移动式的庙宇搭建起来,进行神的供奉祭拜活动,因此人们也把它叫做移动式的庙宇。
这个庙宇组织的基本群体是当地的商业群体,商业群体供奉着财神,每年商人在外经商回来过年的时候,他就要回来在这儿祭拜一下这样的财神,求得来年的商业的兴隆。同时这样一个商业群体,做成的移动庙宇,又把当地一些地方社区的人文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地方社区组织就是哪个社区强盛,这个盘子就做得比较大,它的香火就比较盛。
通常在一个村子里头,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盘子,这时候盘子之间会有一个盘子的力量的角逐和竞争,这样会体现了当地的一个制度文化,同时它里面不但供奉了财神,还有其他道教宗教的,比如送子观音等等的神,都放在里面,也反映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是以道教为主的,此外,还兼容并蓄其它的宗教的成份这样一个地方信仰。
所以在进行地方的文化呈现的时候,可以选一个典型的景观,典型的景观就可以把不同层次地域文化都给展现出来。
从老师们上课这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几种资料运用的类型。第一种,是知识获得指向型的。也就是说,资料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某种确定的知识。比如说,通过搜集资料来了解不同建筑的状况。这个就可以属于这种知识获得指向型的。那么,另一类是问题解决型的。当然,这是指那个真问题的解决的。而这种资料的获得它是为了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比如说为了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等问题去搜集资料。那么第三种,就是信息能力培养指向型的。有的老师在设计课时,可能会想到,我要设计一个活动,来培养他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说,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或进行社会调查等等。当然在实际中,很可能是这三种类型是综合在一起的。
在能力上是有差别的,刚才你提到就是学生大量的收集信息,有的信息源不一样,学生的能力,除了有的收集资料的能力之外,同时还有一个,就是你的信息挖掘能力,就是你刚才说的,这么多的信息中,我怎么去筛选,怎么把精华给提炼出来。如果说有一个孩子在某个信息上,他能够挖得比较深的话,我们应该鼓励。世界上不会所有的学生在两个能力上都很强的,他一定是这方面强,或者那方面强,但是我觉得信息挖掘的筛选能力是最本质的。
5.资料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直观容易理解的图片资料;学会使用数据资料;抽象的地图资料。
上一篇:专题四 如何理解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内容体系
下一篇:专题六 如何理解高中区域发展教学的“标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kegai/2475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kegai/24759.html